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物资学院路B6
电话:010-65406288
耳郭是人体相对独立的外在器官,虽然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%左右,但却是最能敏感反映人体脏腑生理、病理信息的窗口。《灵枢·师传》就有“视耳好恶,以知其性”的记载。因此,通过观察耳郭色泽、形态、皮疹、脱屑等变化,分析、辨别脏腑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,以辅助诊断疾病,这样的“望耳诊病”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应用。
耳与经络的关系
中医经络理论认为,人体经络系统内属脏腑、外络肢节,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,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机体组织器官、四肢百骸相互关联。耳郭之所以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,也是通过遍布周身的经络系统的联络功能得以实现的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首先提出: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……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。”元代《卫生宝鉴》也指出:“五脏六腑,十二经络有络于耳者。”说明耳与全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。
耳与脏腑的关系
中医藏象学说认为,经络的联络功能使人体五脏六腑与五官七窍密切联系,而耳与五脏功能的联系尤为重要。如《灵枢·脉度》指出“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”,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“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开窍于耳,藏精于心”,《证治准绳》曰:“肾为耳窍之主,心为耳窍之客”,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认为“脾为孤脏……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”,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提出“肝病者……虚则……耳无所闻……气逆则头痛,耳聋不聪”,《难经·四十难》则记载了“肺主声,令耳闻声”,以及清代《杂病源流犀烛》提出“肺主气,一身之气贯于耳”的见解,都说明五脏与耳的关系密不可分。
常用耳穴分布规律
耳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耳郭皮肤表面的部位,也是人体脏腑经络、组织器官与耳郭皮肤表面的相应之处。因此,耳穴不但可以反映脏腑、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,还可用来诊断疾病。
人体在耳郭上的投影位置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,即头面在下,位于耳垂;内脏居中,主要位于耳甲腔、耳甲艇;脚在上,位于对耳轮上、下脚。因此,耳穴的分布也具有相应的规律,如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;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;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和耳甲艇;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、下脚;与盆腔内部分生殖器官相应的穴位在三角窝。通过常用耳穴分布规律分析,可明确疾病病变的脏腑部位。
耳郭是人体相对独立的外在器官,虽然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%左右,但却是最能敏感反映人体脏腑生理、病理信息的窗口。《灵枢·师传》就有“视耳好恶,以知其性”的记载。因此,通过观察耳郭色泽、形态、皮疹、脱屑等变化,分析、辨别脏腑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,以辅助诊断疾病,这样的“望耳诊病”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应用。
耳与经络的关系
中医经络理论认为,人体经络系统内属脏腑、外络肢节,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,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机体组织器官、四肢百骸相互关联。耳郭之所以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,也是通过遍布周身的经络系统的联络功能得以实现的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首先提出: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……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。”元代《卫生宝鉴》也指出:“五脏六腑,十二经络有络于耳者。”说明耳与全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。
耳与脏腑的关系
中医藏象学说认为,经络的联络功能使人体五脏六腑与五官七窍密切联系,而耳与五脏功能的联系尤为重要。如《灵枢·脉度》指出“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”,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“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开窍于耳,藏精于心”,《证治准绳》曰:“肾为耳窍之主,心为耳窍之客”,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认为“脾为孤脏……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”,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提出“肝病者……虚则……耳无所闻……气逆则头痛,耳聋不聪”,《难经·四十难》则记载了“肺主声,令耳闻声”,以及清代《杂病源流犀烛》提出“肺主气,一身之气贯于耳”的见解,都说明五脏与耳的关系密不可分。
常用耳穴分布规律
耳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耳郭皮肤表面的部位,也是人体脏腑经络、组织器官与耳郭皮肤表面的相应之处。因此,耳穴不但可以反映脏腑、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,还可用来诊断疾病。
人体在耳郭上的投影位置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,即头面在下,位于耳垂;内脏居中,主要位于耳甲腔、耳甲艇;脚在上,位于对耳轮上、下脚。因此,耳穴的分布也具有相应的规律,如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;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;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和耳甲艇;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、下脚;与盆腔内部分生殖器官相应的穴位在三角窝。通过常用耳穴分布规律分析,可明确疾病病变的脏腑部位。